粉化
現象:膜表面有一薄層粉化物,拭之即掉落。
原因:
1)內墻漆用于戶外;
2)過度稀釋,漆膜太薄,樹脂無法有效粘結顏填料;
3)底材太疏松,樹脂過多滲入基底,無法有效粘結顏填料;
4)施工時基底溫度過低,成膜不佳;
5)基底及環境濕度過高,重涂時間短,通風差,無法完全成膜;
6)基底堿性過高,漆膜被破壞;
7)測試時未夠7天成膜期。
解決方法:
1)鏟除粉化層;
2)選用合適的油漆;
3)遵循施工規范,切勿過度稀釋;
4)必要時需選用合適的底漆封固基底;
5)保證施工環境符合施工要求。
光澤不均
現象:涂膜光澤不均一,明暗分布,常出現于絲光、半光產品
原因:
1)基底疏松度不均一,對樹脂的吸附性不同;
2)底漆、面漆施工厚度不均勻;
3)噴涂時局部干噴;
4)同一面墻使用不同施工工具;
5)同一面墻使用不同批號產品;
6)未能有效"濕接",接痕明顯;
7)基底溫度過高或油漆干燥過快。
解決方法:
1)使用底漆,特別是局部修補處,必須與周邊同上底漆后再施面漆;
2)確保各層厚度一致,無漏刷;
3)確保使用一致工具,在同一面墻使用同一批號產品,在分格區內保證濕接。
4)確保施工條件、施工工藝符合要求;
5)根據不同的氣候選擇合適的稀釋劑來調整油漆的干燥時間。
氣泡、剝落
現象:涂膜隆起成泡或破裂成皮。
原因:
1)基底膩子以石膏粉滑石粉,雙飛粉為主,遇水膨脹,頂起漆膜,特別是外墻;
2)基底水分過高,向外擴散時其壓力把漆膜鼓起,特別是透氣性差的產品;
3)土建防水處理差,雨水通過裂縫或未上漆基面進入基底,或有漏水破壞漆膜.
解決方法:
1)鏟除起泡、剝落部分,若由于膩子原因引起,鏟除膩子并用合適的膩子重刮;
2)遵循施工規范,做好基底防水層,施工前對基底裂縫進行修補,保證基底水分含量符合施工要求,必要時在局部區域增加漆層以保證阻止雨水滲入。
褪色、變色
現象:涂膜顏色發生均勻或不均勻變化,整體發花,尤其紅色或黃色。
原因:
1)有機顏料耐候性較差,紫外線照射下變色;
2)基底堿性過高,滲出后破壞漆膜中的顏料;
3)鹽堿在表面析出;
4)深色若漆膜粉化,也會表現出顏色變淺。
解決方法:
1)選用較暗的顏色,通常會有較好的耐候性和抗堿性;
2)遵循施工規范,保證基底堿性符合施工要求,尤其是后修補部分;
3)使用合適的底漆封固基底。
泛堿
現象:涂膜表面出現鹽堿析出,在表面形成白色流掛或破壞漆膜附著力。
原因:
1)基底不干凈,有油脂、脫模劑等存在;
2)基底水分含量過高,或有鹽堿析出;
3)基底嚴重粉化或打磨后未除塵;
4)選用的底漆與基底不相適應。
解決方法:
1)鏟除所有受影響而失去附著力之漆膜,清潔墻面,待干透;
2)若基底嚴重粉化,則應用合適的滲透性底漆對其進行封固;
3)遵循施工規范,做好基底防水層,保證基底條件符合施工要求;
4)使用合適的底漆。
附著力不佳、片狀剝離
現象:涂料施工后,涂膜經破壞后可成片剝離,或局部出現剝離。
原因:
1)鮮紅、鮮黃本身遮蓋力差;
2)底、面涂顏色反差明顯;
3)油漆被過度稀釋,漆膜太薄;
4)基底為凹凸面,通常凸面漆膜過薄。
解決方法:
1)使用與面漆顏色相類似但稍淺的中層漆或底漆;
2)控制稀釋比例,保證稀釋度小于5%;
3)滾筒施工效果較好;
4)對某些顏色或基底應適當增加面漆層數。
針孔
現象:在漆膜表面出現的一種凹陷透底的針尖細孔現象。這種針尖狀小孔就像針刺小孔,孔徑在100微米左右。
原因:
1)板材表面處理不好,多木毛、木刺,填充困難;
2)底層未完全干透,就施工第二遍。
3)配好的油漆沒有靜置一段時間,油漆粘度高,氣泡沒有消除。
4)一次性施工過厚。
5)固化劑、稀釋劑配套錯誤;
6)固化劑加入量過多。
7)環境溫度濕度高;
8)木材含水率高。
解決方法:
1)板材白坯要打磨平整,然后用底得寶封閉;
2)多次施工時,重涂時間要間隔充分,待下層充分干燥后再施工第二遍;
3)配好的油漆要靜置一段時間,讓氣泡完全消除后再施工;
4)油漆的粘度要適合,不要太稠;
5)一次性施工不要太厚,做到"薄刷多遍",一般單層厚度不要超過20μm。
6)使用指定的固化劑和稀釋劑,按指定的配比施工。
7)不要在溫度和濕度高的時候施工。
8)施工前木材要干燥至一定含水率,一般為10-12%。
咬底
現象:咬底,是指上層涂料中的溶劑把底層漆膜軟化、溶脹,導致底層漆膜的附著力變差,而引發的起皮、揭底現象。
原因:
1)底漆未完全干燥就涂面漆,面漆中的溶劑極易將底漆溶解軟化,引起咬底。
2)刷涂面漆時操作不迅速,反復刷涂次數過多則產生咬底現象。
3)對于油脂性漆膜以及干性油改性的一些合成樹脂漆膜未經高度氧化和聚合成膜之前,一旦與強溶劑相遇,底漆漆膜就會被侵蝕。如底漆用醇酸漆,面漆使用硝基漆,則硝基漆中的溶劑就會把油性醇酸漆咬起,并與原附著基層分開。
4)前一道涂層固化劑用量不夠,交聯不充分;
5)前后兩遍涂層不配套。
解決辦法:
1)應待底層涂料完全干透后,再刷涂面層涂料。
2)刷涂溶劑性的涂料時,要技術熟練、操作準確、迅速,防止反復刷涂。
3)底層涂料和面層涂料應配套使用。
4)嚴重的咬底現象需將涂層全部鏟除,待干燥后再選用同一品種的涂料進行刷涂。
顆粒
現象:涂膜表面附著灰塵、飛絮、異物等。
原因:
1)有灰塵、砂粒等雜物混入涂料中。
2)調配漆料時,產生的氣泡在漆液內未經散盡即施工,尤其在寒冷天氣容易出現氣泡散不開的現象,使漆膜干燥后表面變粗糙。
3)施工環境不潔,有灰塵、砂粒飄落于涂料中,或油刷等刷涂工具粘有雜物。
4)基層處理不合要求,打磨不光滑,灰塵、砂粒未清除干凈。
5)稀釋劑使用不當,溶解力差,不能完全溶解涂料,引起顆粒。
6)固化劑使用不當,與油漆不相容,引起顆粒。
解決辦法:
1)調配好的涂料在刷涂前,必須經過濾布過濾,以除去雜物。
2)漆油調配好后,應靜置10-20分鐘,待氣泡散開后再使用。
3)刮風天氣或塵土飛揚的場所不宜進行施工,剛刷涂完的油漆要防塵土污染。
4)基層不平處應用膩子填平,再用砂紙打磨光滑,擦去粉塵后再刷涂涂料。
5)使用配套的稀釋劑和固化劑。
6)涂膜表面已產生粗糙現象,可用砂紙打磨光滑,然后再刷一遍面漆。對于高級裝修,可用砂紙或砂蠟打磨平整,最后打上光蠟、拋光、拋亮。